關於「健康」的定義與趨勢變化,讓我感到驚詫不已。猶記1970年代,我們俗稱的義大利細麵(spaghetti)倏忽改稱為更廣義的義大利麵食(pasta),聽來似乎更健康,所以我們吃得更多;麥麩瑪芬共五百大卡,加了烤穀物燕麥後,就成了健康食品,所以有人體重增加了幾公斤。接著就是流行低脂、低糖、微糖、不含糖、無脂、低卡;而最近新一波熱潮,就是有機、天然、無麩質、不含咖啡因、營養豐富、無基改(不過您很快就會發現,稍稍基改可能更加有益)。

我時常在孩子們動完小手術後,送他們冰棒,而且最愛在家長面前告訴他們,我們有橘色、紫色和紅色冰棒,內含百分之百的人工色素、香料、以及各種糖分,不含一點果汁,將會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冰棒。許多時候,家長常替孩子要第二根冰棒,最後自己吃掉。

比起那些宣揚內含真正水果和維生素且「不含糖」的冰棒,難道這些美味的冰棒較不健康嗎?或許如此,但差異幾乎微不足道。便宜也有好貨,這些冰棒依然保有冰棒真正的益處(還用說嗎,自然是冰水),更何況,便宜可能還更美味。

健康問題除了與食品相關之外,健康概念的演變也很有意思。出於某些理由,無人不想活到一百五十歲,也許有天我們之中有人真能如此長壽——現在有了遺傳檢定和基因改造等技術,也許我們更能正確評估疾病風險並長期預防,有機會活得更久。

許多人每天都努力吃得正確、活得健康,成天想著:要不要每天服用阿斯匹靈?何時開始服用?是否要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要不要服用斯他汀類藥物預防心臟病?是否要吃維生素補給品?要的話,吃哪種維生素好?B12有助於增強活力,但也容易導致粉刺;維生素E可預防癌症,但也可能致癌。運動有益健康,但哪種運動最好?如何才不過度運動,以免適得其反,造成關節損傷、慢性疼痛、甚或腎臟及心臟出問題?

我得承認,有時聽到病人問我:「您是否相信……?」我確實感到有些惱火,我常想打斷他們,然後說:「相信復活節兔子嗎?相信鬼的存在?還是牙仙子?」這些都是某種信仰,但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

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遠非如此,現代使用的許多療法,也許在三十年後會經證實無用,甚或更糟,可能反而是有害的。然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有時我們也許會用實驗性療法,即便如此,仍需提出證據支持,或至少得稍加瞭解它的功效和作用方式,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時常有人問我對另類療法或順勢療法的看法,我無法斷定這些療法無益或有害;但是當我被問及在耳道點亞麻仁油是否有助於改善耳部感染時,我會回答我從未聽聞或目睹它的療效,但若對方從醫師那裡獲得了任何作用機轉的相關資訊、研究成果或證據,我會非常樂意拜讀一番。

若病人接受了順勢療法並使用苛性鈉來治療罕見的細菌感染,我希望開立處方的人考慮過此種化合物的作用機轉,不僅因為它聽來具腐蝕性,其實它也是氫氧化鉀或熟石灰的稀釋形式,對保養草坪或許有益,但對非典型的細菌感染卻不見得。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天下文化)

《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天下文化
《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天下文化
#健康 #療法 #維生素 #食品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