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島近年成為台南人與觀光客熱中戲水的知名景點,卻也頻傳溺水憾事,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指出,15日傳出2起溺水,但觀測當天浪不大,極可能為裂流(又稱離岸流)所致。他說,戲水如遇裂流不要對抗,經分析裂流流速,連奧運金牌選手也游輸它,呼籲政府設置潛在海象災害看板。
董東璟說,這2年受中央氣象局委託,針對東北角建立裂流預警系統,而他也模擬漁光島海域,確實會出現裂流,他說,溺水原因很多,由於這幾天也逢天文大潮,會否是因為退潮將人往外拉,造成溺水也不排除,但前看來裂流可能性更高。
他說,以漁光島有這麼多觀光人潮來說,台南市政府及相關管理單位應該先建置裂流警示看板,告訴民眾如何逃離裂流。他曾幫東北角管理處規畫建置潛在災害看板,內容包含長浪、瘋狗浪、裂流等,但漁光島付之闕如,他認為,至少當地應該要有設置裂流警示看板。
他指出,一般人都很容易能判斷波浪大小,如果明知道浪大,自然就會避開,相反地,海流無聲無息,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威脅卻很大。他說,裂流又稱離岸流,是一股向外海流區的強流,它的發生跟外海波浪以及海底地形有關,從海洋學理模式可模擬出它的出現,但,由於外海波浪變化快速,海底地形也時有不同,因此,迄今還很難預測裂流何時、何處會發生。
董東璟強調,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主要沙灘均設置有上述潛在海象災害看板(包含裂流),建議漁光島也應設置,告訴民眾遭遇裂流如何逃避;中長期則可設置監測設備,觀察裂流出現時機與地點,逐步建立預警系統。
他說,近年行政院大力推動「向海致敬」,鼓勵民眾親海,但他也說,預期海域遊憩意外事件會持續頻繁發生,目前漁光島雖有救難人員,但救難是後端作業,應從前端減少意外發生。
他也舉歐美沙灘為例,幾乎都設置有科技救難資訊站,透過旗幟、LED燈等設備,讓民眾即使身處海面,無法滑手機掌握即時海象,但仍可在漲退潮或浪變強時,從相關的警示設備,知道要避開災害。
他說,目前科技雖無法精準做告知民眾何時會發生裂流,然而,透過設置警示看板,教育民眾面臨裂流等潛在海象災害,應該怎麼避開及保護自己,同時加強防災教育、防溺宣導等,缺一不可,相信能慢慢改善類似憾事頻頻發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