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兩岸官方交流近乎中斷,未來何去何從引發關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柳金財表示,若兩岸政府能創造類似如「兩岸一家親」、「同屬中華民族」、「一個中華」、同文同種等說法,或可先成為兩岸地方城市交流、民共智庫對話、政黨交流的「通關密語」。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8)日舉辦「中共『二十大』政治菁英甄補:趨勢與挑戰」研討會,柳金財於會上發表題為「二十大後中共對台政策持續與變遷」之論文中,做出上述表示。
柳金財表示,台灣應思考從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反思如何構築一套「避戰」之道,而不是自陷「引戰」困境,這考驗著未來台灣領導人及社會的共同智慧及集體決定。
柳金財認為,民進黨主張「聯美抗中」、「抗中保台」路線,模糊化中國與中共區隔,反而刺激大陸、給予其動員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強化對台軍事威脅的民意支持。他指出,民進黨當局本欲追求台灣自主性,反而更被限縮難以拓展國際生存空間。
柳金財指出,若兩岸政府能創造與九二共識非等量齊觀、類似如「兩岸一家親」、「同屬中華民族」、「一個中華」、同文同種說法,成為兩岸對話的基礎,此或可先成為兩岸地方城市交流、民共智庫對話、政黨交流的「通關密語」,藉由擴大兩岸社會交流營造善意、降低敵意及搜尋共識集,利於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
柳金財建議,中共對台政策可從「正面表述」轉向接受「負面表述」。他解釋,在民進黨「不否認九二共識」、「不支持法理台獨」基礎上,而非是公開承認「九二共識」及「反對台獨」,從而先建立「初步共識」再尋求「兩岸共識」,以建立兩岸和平對話機制。若大陸對民進黨能調整政策思維、採取區隔化原則,以「不否認九二共識」或「不支持台灣獨立」為政治基礎,則可以強化與台灣各政黨間交流對話。這已有先例,如彈性對待台灣民眾黨,並未要求公開承認「九二共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