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安區農會今年創會百周年,從早期蓽路藍縷的艱辛歲月,邁向目前的精緻化農會!農會總幹事蔡建宗說,回顧這100年來,感謝農民對農業及土地的辛勤付出,以前是人力為主發展至今有機器輔助,生產量從一甲地4500斤增加至平均一甲地1萬2000斤,唯有揮汗耕耘、方有豐碩收穫。
蔡建宗指出,大安區農會創會於1922年,傳統農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耕用牛來犁田再來用鋤頭鬆土,以割耙及手耙翻土,碌碡平整場地接續用拖輪仔、秧篦、畚箕、鋤草器、耙不仔、大拖、米籃、風鼓、吊籃、扁擔、石磨等,全都是用人力操作十分辛苦。
「風頭水尾」的大安區,卻得天獨厚擁有優異的耕作環境,使大安區成為水稻絕佳栽培地區,純淨無汙染的地下甘泉,孕育出的稻米粒粒飽滿、晶瑩剔透、香Q柔軟。農會為提升農產價值創立「安泉米」、「金磚米」、「雙龍米」等品牌,將農產品進化成精品,也將粗放式農業轉變為精緻化農業。
蔡建宗表示,大安區農會百年來,感謝有農業先進胼手胝足的努力,才得以讓大安農業持續蓬勃發展,為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稻米於2018年導入產銷履歷驗證,進而提升產品價值。
大安區農會強調,為提供消費者優質多元的好農產,積極研發推廣發展「安農五寶」,包括豬肉、芋頭、大安葱、酒、安泉米等,讓更多在地優質的農特產品相結合,為傳統的農特產品築夢,亦讓終年辛苦的農民得以圓夢,讓傳統「風頭水尾」的偏鄉大安區邁向永續新大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