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情、民族性不同,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不小挑戰,日前更遭到當地工會批評,將量產時間延期1年的原因歸咎於當地有經驗的勞動力不足,是為了引起低廉外籍勞工的藉口,財經專家黃世聰提醒,台積電未來若要到德國設廠,應該爭取更多的經費,因為德國的工會相當強硬,會遇到跟美國廠一樣的問題。
台積電積極布局海外,除了在美國與日本設立新廠之外,預計將赴德國設廠,董事長劉德音也在6月的股東會上表示,持續與德國政府討論補助金額,希望不要設下條件,此舉顯示,官方雖然尚未宣布赴德國設廠及相關細節,但似乎已經有雛形出現。
然而在美國廠遭遇諸多挑戰之際,黃世聰在「Catch大錢潮」節目上表示,「台積電或許可以好好想一想,之後到德國廠是不是要爭取到更多的經費,恐怕會面臨跟美國廠一樣的狀況,且德國的工會相當強硬,要做更多準備。」
事實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就提醒,美國要發展晶圓製造在地化不可能會成功,因為生產成本高且供應鏈不完整。張忠謀也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想法,如果半夜設備出問題,值班的台灣工程師馬上就能處理,但美國可能要等到隔天早上才會處理,一來一往就出現落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