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部列為國家文化景觀的苗栗縣後龍鎮外埔合歡石滬,去年底因遭東北季風帶來風浪毀損,因無錢修復,導致毀坍滬體持續擴大,經地方石滬永續維護協會四處陳情,文化部文資局等補助經費,協會已從9月21日起展開修復工程,預計在12月中旬完工,13日下午舉行祈福典禮,苗栗縣長鍾東錦祈望石滬公、石滬娘保佑施工順利,讓這座百年石滬得以繼續保存。
位在後龍鎮外埔沿海的合歡、武乃等2座石滬,是苗栗縣海岸目前僅存的2座石滬,都有200年左右歷史,因而被文化部文資局列為國家文化景觀,以往都由文資局核撥維修經費,委由後龍鎮公所為管理人,再發包委外交由石滬永續維護協會負責例行性維修。
鍾東錦表示,去年12月底的一波強烈東北季風帶來巨浪,將石滬第2出水口旁的石塊打壞,導致滬體缺損持續擴大達182公尺之多,透過鎮公所、縣政府及立委陳超明等向文化部爭取,獲得文資局核定補助182萬元,加上苗栗縣政府自籌40萬元,後龍鎮公所自籌38萬元,以總額261萬元展開整修。
石滬永續維護協會承包後發動外埔地區熱心民眾,並找來青壯外籍移工協助運石,工程由9月21日正式啟動,預計在12月15日完工。由於整修工程須利用乾潮前後1個半小時施作,所以每日能下海修補的時間非常有限,都須搶時間施工。
據外埔里長許素瑋表示,毀損的滬體長有182公尺,寬約5米,高達2.2公尺,由於滬體嚴重坍塌,所以必須清理殘體後,從基座開始重新打造,都是使用原滬體的石頭,不足的石頭再以挖土機及人力由旁邊岸際搬運過來使用。
許素瑋指出,由於石滬必須要能對抗風浪,石塊堆疊都有學問,例如基座堆疊時,以大石頭墊底,石頭凸面要朝下,平面朝上,來形成空隙,石滬體廣達5米,壘石都須靠人力一個一個搬運,滬體朝外面,因直接迎對風浪,所以要做成圓面,來化解海浪衝擊力道,滬體內面則須做成平面,以消減水流,期望未來完工後,能讓合歡石滬繼續存續下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