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合幕僚會議昨天登場,國民黨、民眾黨在「產生在野最強候選人方式」上持不同主張。民眾黨今彙整黨內相關意見後,發函給國民黨,信中提及開放式民主初選有「代表性不足」、「名冊建置問題」、「準備時間倉促」等三大問題,更直言藍營意圖展現地方組織實力之用心,卻缺乏在野力量整合誠意,盼對方提出其他可行替代方案,再討論後續會議期程。
針對民主初選的「代表性不足」,民眾黨質疑「多少投票數能反映期望政黨輪替的民意?」,若以2024總統投票人口1900萬、60%期待政黨輪替計算,應產生1100萬張選票,若不採總統大選高投票率計算,依藍營黨主席投票約有五成黨員投票為最低門檻,至少應有550萬人投入「民主初選」,方能代表民意。
民眾黨指出,若以上述方式,代表1天內要在藍營倡議的73個投票所,各開出8萬張票,否則恐難呈現真實民意,因此此實體投票的代表性備受質疑。
另外,民主初選的「名冊建置問題」,民眾黨認為,實體投票要公平、要件為避免重複或冒名投票,但在野政黨舉辦的投票如何架接「中華民國戶役政系統」,若只採納「簽署認同卡」的選民,一來人數過少、代表性不足,二來短時間內難以建置足被認證、具備資安保護功能的選舉人資訊庫,恐會陷入可信度不足的疑慮。
針對民主初選的「準備時間倉促」,民眾黨說,藍營提出最慢應於11月10日完成,但回顧1995年民進黨總統初選曾採此方法,但事前籌備長達半年以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新黨1998年也曾進行開放式初選,後來淪為不當動員;藍營2019年籌備總統大選時,趙少康曾向時任黨主席吳敦義提出美式初選的構想,但吳最後卻未採用。
民眾黨質疑,國民黨內初選不予使用之辦法,如今卻在跨黨派的協調中貿然拋出,「立論進退無所據、能無惑乎?」相較之下,柯辦提出的民調更趨近於全體選民結構與真實民意,不用比賽基層動員能力,也無須處理投票資格認定或後續勾稽等衍生問題。
民眾黨指出,「民主初選」雖為民眾投票,展現直接民意,實為封閉式選舉,第一、親簽政治理念認同卡、再投票,已經是「過濾投票母體、採樣失衡」;第二、22縣市或73區域立委選區設立初選投票所,投票所的設置區域可能影響投票意願與結果;第三、選舉人名冊要短時間內建立,能否充分保障投票人個資是一大問題;第四、政治理念認同卡是以「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為名,與柯希望2024政黨輪替換政府,有概念上的差異。
民眾黨強調,柯辦尊重藍營提案,但諒難採納,建請藍營、柯辦重予思考「全民調」方式,產生足堪代表在野力量整合之總統候選人,或提出其他具體可執行、可信之替代方案,方能團結齊力、順應真實民意,促成2024政黨輪替,還權於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