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晶片需求旺盛的帶動下,帶動南韓出口回溫,全年經濟成長1.4%,但仍創3年新低。儘管中國大陸仍是南韓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媒卻憂心指出,在大陸去年整體進口規模中,南韓不但縮水幅度遠高於其他主要地區,占比更跌至6.3%,創韓中建交次年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出口是南韓的經濟支柱,但南韓出口到大陸的規模卻逐年減少。韓媒《亞洲日報》引用南韓貿易協會28日發布的數據報導,去年大陸整體進口規模中,從南韓進口的比重降為6.3%,位居第3,落在台灣(7.8%)與美國(6.5%)之後。2022年南韓是大陸的第2大進口來源地,僅次於台灣。

不僅占比縮水,從南韓進口規模的縮水幅度也明顯偏高。去年大陸從南韓進口規模大幅年減18.7%,遠高於平均水平,比起台灣的縮水15.4%、美國的6.8%與日本的12.9%高出一大截。

《亞洲日報》指出,在《中國製造2025》政策推出後,大陸製造業水準不斷提高,競爭力也大幅提高,與南韓的雙邊貿易關係從過去的互補結構轉型為合作及互相競爭。如今除了半導體與部分尖端顯示器產品之外,在智慧手機、汽車與石化等多項領域,南韓顯然已失去領先地位。

南韓產業研究院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南韓對大陸出口下滑,除了景氣因素,也因為大陸中間材料自給自足水平上升導致南韓產品競爭力惡化的結構性因素,南韓恐怕要面臨對大陸出口長期低迷的困境。南韓貿易協會副會長鄭晚基也坦言,南韓仍難以找到代替大陸的市場。

#南韓 #進口 #大陸 #製造業 #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