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台灣研究團隊將於5月底前進北極,將第一批計170種珍貴台灣小米種原,送達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主食,將小米種原異地保存,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相當重要。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立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截至2024年為止,透過全球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捐贈,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
5月29日於挪威斯瓦爾巴將舉辦「台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包括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及台灣原住民代表等一行人將親自參與。
周景揚表示,小米為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上占有重要角色。本計畫搜集、整理和處理台灣小米品系種子,在確保其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
李家維則說,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甲仙鄉小林村,並帶走許多人的生命,而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當地原住民,他們要復耕種植,卻不知道小米的種原在哪裡?
李家維表示,1970年代,美國學者在台灣原住民部落蒐集到一些小米種原,放在美國農業部的種子庫裡面,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幾年前發現後,將這些種子帶回台灣,分別儲存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並由專家培育後,提供給原住民耕種。
李家維指出,聯合國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為在全球暖化下,人類可能面臨糧食短缺,但小米可在乾旱地方種植,也不需要灑農藥,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現在我國將小米種原送到「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保存,可彰顯台灣對全球種子多樣性的貢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