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引述英國《經濟學人》即將於31日發售的周刊,關注英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態度。文章提到,與正在威脅要對中國車企揮舞「關稅大棒」的美歐相比,英國施凱爾政府當前的表態截然不同,他們「明智地選擇了盡可能與這種保護主義行徑保持距離」。
究其背後原因,《經濟學人》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7月以後新上台的工黨政府擔心此舉會招來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反擊,而且中方出手時可能不會手軟,會「打疼」英國。
文章分析稱,中國是勞斯萊斯(Rolls-Royce)、捷豹(Jaguar)和賓利(Bentley)等高端汽車製造商的重要出口市場,這些品牌又在英國汽車行業中佔據很大比重。中方若出手,英國汽車業恐遭痛擊;而中國的報復行動或許還不僅限於汽車業,蘇格蘭鮭魚和威士忌等有著深度貿易往來的商品也可能是非常「肥美」的目標,更何況這還會導致施凱爾政府得罪以此為生的邊境選民。
報導稱,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文章的最新版本中刪去了對工黨曾跟風美國的描述。最初版本中指出,工黨在競選期間中曾提出的所謂「安全經濟學」綱領,是明確受到了美國「拜登經濟學」的啓發,但施凱爾政府上台後改變了口風。
《經濟學人》提到,上個月(7月)在義大利參加七國集團部長會議期間,就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發難威脅加徵關稅一事,英國新任貿易大臣喬納森·雷諾茲「逆行」發言稱,他不打算要求英國貿易救濟署(TRA)調查中國的電動汽車。
雷諾茲直言, 雖然英國也有所擔憂,「但如果你的國家有一個非常出口導向型的行業,你所做的決定必須是適合該行業的」。當時他補充稱,英國國內的汽車行業就是「出口驅動型」的,而且英國的汽車生產公司也沒有抱怨過中國。
英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強調,「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考慮到英國汽車行業的出口,並根據英國經濟進行調整。」
《經濟學人》指出,這一點與美國和歐盟的部分國家打著保護本土汽車企業的旗號,向中國車企發難的行為截然不同。
今年4月,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也傳遞英國業界呼聲。作為英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行業協會之一,霍斯積極呼籲更多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並稱此舉不僅降低了電動車價格,還鼓勵了行業創新,實現了消費者和汽車行業的雙贏。
彼時,蘇納克政府正傳出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消息。而與此同時,時任英國商業和貿易部國務大臣的多米尼克·約翰遜又在國際論壇上拋出橄欖枝,積極邀請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前往英國投資建廠,還口口聲聲稱即便中美關係緊張也不意味著英國要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關上大門。
保守黨政府對華政策變化無常,被工黨批評是在「坐蹺蹺板」。但在大多數專家和觀察人士看來,工黨政府的對華政策其實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由於美國如今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作為美國最密切的盟友,英國不可能在政治上大幅度改善對華關係。
不過他們大多有一個共識:即相對而言,工黨新政府可能會在對華貿易方面更為務實,充分意識到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未來一段時間,英國的對華政策可能會出現「政冷經熱」的現象。在頭頂200多億巨額財政虧空的情況下,眼下的英國已經沒有財力在經貿方面跟隨美國。
正如《經濟學人》所言,這也就不難理解施凱爾政府與一些西方國家「背道而馳」,仍然對中國電動汽車表示歡迎。
作為英國的五大先進製造業之一,同時也是英國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汽車製造業的轉型尤為受到英國政府重視。但與政府在減碳政策上的堅決支持,相對應的卻是英國電動化市場的持續低迷。英國議會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電動汽車在英國汽車市場所佔份額僅為3%左右。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近年來一直加快發展電動汽車產業,體現出明顯的規模優勢,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不僅將為英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選擇,同時也有助於英國推動去碳化目標。
在英國市場,相較於美國和韓國汽車企業,中國車企尚處於起步階段。不過《經濟學人》指出,此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電動汽車,正以物廉價美的魅力悄然俘獲英國消費者的芳心。
文章稱,中國品牌目前佔英國新電動汽車銷量的10%左右,而5年前這一比例僅為3%到4%左右。如果疊加中國在電動汽車產業的優勢與吸引力,中國在汽車市場上日益增長的權重就被遠遠低估了,因為現在西方品牌也正將汽車生產轉移到中國。根據汽車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目前22%在英國註冊的電動汽車都是在中國製造的。
《經濟學人》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在英國道路上看到歐拉、上汽大通、名爵或比亞迪的電動汽車,人們會覺得特別新奇的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