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著名風景區鯉魚潭,近日被發現潭面冒出大面積紅色懸浮物,乍看猶如油污,還散發出臭味,遊客走避,商家擔心遭污染,花東縱管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調查,確認是葡萄球藻,孳生疑與溫差大有關,雖然無毒也不是外來污染,但為防止擴散,已放置吸油棉攔截。
位於壽豐鄉的鯉魚潭,每逢假日,不少遊客到這裡環潭健走、爬步道,或是踩腳踏船、划獨木舟等水面遊憩活動,今年縣府太平洋燈會也移師到當地展覽。春節年假過後,卻有民眾發現潭面出現暗紅色,靠近還聞到異味,紅色懸浮物主要分布在潭北、潭西附近。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主任蔡威平表示,經委託國立東華大學學者調查,確認是無毒的葡萄球藻。學者推測,應是近日溫差大,帶動湖底水流,底泥營養鹽遭到翻攪,加上近日天氣比較熱,讓藻類大量孳生。
蔡威平說,經學者解釋,葡萄球藻是無毒的天然物質,會自然沉到湖底,過去也曾發生過,但這次面積確實比較大,影響到景觀,因此先布設吸油棉和攔油索,嘗試吸附藻類。
鯉魚潭長年有優養化問題多年,2016年嘗試流放超過5000尾原生種黑鰱、白鰱,截至去年成效良好,流放物種經追蹤可長到30公分長;預計今年還會流放3000尾會吃藻類、浮游生物的黑鰱,透過自然生態形成,逐年改善鯉魚潭水質。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