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重要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玩創意,以炭筆素描動畫、攝影原理及影像翻轉手法,搭配逐格拍攝製成動畫投影,打造層次豐富的舞台效果,翻轉莫札特歌劇《魔笛》,呈現劇中的光明與黑暗意象,12月中旬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威廉.肯特里奇一向以獨特的炭筆素描動畫創作手法享譽國際,《魔笛》是他執導的第一齣大型歌劇,他表示,這齣歌劇蘊含「啟蒙時期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抗衡」與「音樂的力量」兩大主題,一開始便將製作核心放在打造與主題相應的舞台場景和視覺圖像,耗時一年半以炭筆繪製舞台佈景,將大量符號與圖像逐格翻拍製成動畫影像,用黑白線條勾勒出劇中光明與黑暗、良善與邪惡、權力與控制間的對立關係。
《魔笛》取材自童話〈璐璐的魔笛〉,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諾與捕鳥人在歷經重重考驗後,成功營救公主帕米娜,並恢復日夜秩序。莫札特在通俗的劇情架構中,結合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德國民謠與宗教音樂等形式,勾勒出角色的鮮明性格,劇中充滿共濟會「追求自由、平等、智慧與啟蒙」理念與符號,也成為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社會階級與政治發展的資料。
藝評人謝佩霓分析,莫札特作為一個共濟會會員,暗藏了許多「3」的密碼,有夜后與大祭司的愛恨交織、王子與公主、天地與萬物眾生,三重共構出的宇宙,「肯特里奇也提出了『三重時間』的見解,將原著的埃及背景,轉移到啟蒙與攝影術發明的維多利亞時代,又呼應了他成長的南非種族隔離時期。」
此外,謝佩霓表示,「舞台上以蛇腹相機分隔出暗房與成像,而觀眾身處於相機之外,而莫札特的音樂則是光。」謝佩霓認為,一般認為夜后代表黑暗和邪惡,但她認為不是反派,至於莫札特安排以海豚音來表現這個角色,「是因為她超越了人的世界,不必遵守世俗的規範和標準,屬於另一個時空,就像永恆的星星,穿越了光明與黑暗。」演出將於12月15至18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