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昨天公布市面蔬菜檢測結果,提及農藥殘留不合格率逾3成以上,辣椒類更是超過6成不合格,對此,農委會表示,據其監測結果,農產品上市前的農藥殘留合格率約達97%,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可能是取樣來源或時間不一樣,未來會強化高風險作物、高風險季節監測。

消基會昨天指出,小白菜類抽測26件、8件不合格、不合格率達30.8%,青江菜類抽測26件、8件不合格、不合格率達30.8%,甜椒類抽測14件、不合格4件、不合格率達28.6%,辣椒類抽測14件、不合格件數9件,不合格率達64.3%,但據農委會統計,近3年針對農產品上市前檢測均約達2萬件,各種類合格率約達97%以上。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消基會監測4蔬果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偏高,且均較政府監測的不合格率高,推測可能是因為取樣時間點,如部分時間在特定品項上農藥殘留比率偏高,將會持續輔導高風險品項。

陳駿季說,後端監測為消極作為,農委會也提出精進措施包括質譜快篩監測網,除了在大型集貨場、區檢中心增設質譜快篩站外,也會建置新型質譜快行行動檢測車,讓更多農民可以使用,也會透過大數據分析違規高風險農民及高風險品項,也透過農藥購買實名制建構數揈情資管理體系。

陳駿季也說,農委會也推動植物醫師制度、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及鼓勵使用低風險資材,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陳駿季坦言,如今年台灣高溫持續,除了直接影響作物外,也使病蟲害容易發生,農民可能因此噴灑更多農藥,因此透過如IPM大區域的監測,提早預防,也能減少損失更能使農藥用量下降。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高溫及乾旱不只直接影響作物,也會發生病蟲害,如何讓生物農藥免登資材取代化學農藥並導入低風險農藥,透過友善資材導入、監測採收前阻攔於產地確保消費地安全。

#不合格 #監測 #農委會 #抽測 #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