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求診的30歲吳先生,由於飲食時發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20公斤,被安排數項檢查,才發現其食道嚴重擴張,已經患上「食道遲緩不能症」。醫師指出,食道遲緩不能症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中僅1至2人,目前好發在30到50歲此一年齡層,可透過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說明,食道遲緩不能症臨床症狀以漸進式的吞嚥困難表現為主,其他症狀包含胸痛、胃酸逆流、營養不良及體重減輕等症狀,從有症狀到確定診斷,平均花費約2年。

李熹昌舉例,有1名30歲吳先生1年來覺得吃東西時吞嚥困難,需要喝大量的水幫助吞嚥,體重也減輕20公斤。經瞭解患者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並進行詳細身體檢查後,透過X光檢查發現嚴重食道擴張,後經胃鏡、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食道遲緩不能症,最後經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治療,患者的飲食已漸漸恢復正常。

他解釋,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是近年發展的微創內視鏡手術。作法是將內視鏡伸到食道處,利用特殊的內視鏡手術刀在食道黏膜下層做一通道直達胃部賁門,之後在通道內切開食道下端括約肌,以達到外科手術的效果,手術時約1至2小時,優點包含無傷口、復原快速、禁食時間短等。

李熹昌指出,治療食道遲緩不能症的方法分為2類,包含保守治療與外科手術。前者為藥物治療、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及氣球擴張術等,氣球擴張術效果較明顯但有食道破裂風險,大多數病患常常復發需要接受多次的擴張治療。

李熹昌續說明,外科手術治療則是直接切開食道下端的括約肌,但因食道下端括約肌整層被切開,手術中需要同時執行胃底摺疊術,否則患者術後會有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現象。

#食道 #遲緩 #治療 #切開 #吞嚥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