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認為,當下亞洲經濟面臨的風險,包括對已開發經濟體出口疲弱、中國生產動力熄火,以及全球供應商與製造商過於分散不集中,貿易有遭到分化之虞。中期時間來看,估計中國大陸生產動能以及投資腳步將雙雙趨緩,最慢到2028年,GDP恐怕會降到小於4%。

IMF表示,正當亞洲多數國家都在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之時,日本卻是個例外。日本的通膨雖沒有失控,但還是比當地央行目標值2%要高出1倍左右。日本目前雖不升息,但確定性不足,搞不好有可能就會調升利率。

IMF解釋,日本貨幣政策一旦轉向,可能會導致日本公債殖利率上升,藉由日本投資人傳遞之下,對全球金融市場來說,或將出現外溢效應。因為日本民眾或企業手中,握有很多外國債券相關商品。

萬一日本投資人重新檢視並調整投資組合的話,或許全世界的殖利率也會跟著上升,部分國家的資金會有外流的可能。在日本通膨尚未大幅下降之下,外界臆測日本央行在未來幾個月,會先調整自己的公債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

上周,日本央行不出意料地繼續維持超寬鬆利率政策不變,但將審視過去貨幣政策的成效,故外界才會覺得日本央行有可能改變利率方向。不過,執行的時間應該沒有這麼快。

IMF認為,中國大陸重新開放後,復甦成效快速,也有助於拉抬包括韓國等部分亞洲國家的出口。以韓國來說,整體通膨已因能源價格下跌慢慢降下來,但核心通膨還是在較高的位置上。

IMF對韓國提出建言,當地央行應該避免過早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同時,也應該將緊縮政策的風險,先降低到最小再說。已分別在2月以及4月既定利率決策會議上暫停升息的韓國央行也說,日後還是會有繼續調升利率的可能。

#IMF #日本 #貨幣政策 #實施 #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