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大肚5歲男童小哲自2歲起就容易莫名肚子痛,日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他左邊睪丸上方有腫塊,就醫檢查發現腫塊約2公分,診斷為兒童腹股溝疝氣,透過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修補,術後隔天就能回去上課,避免激烈運動,約1個禮拜就痊癒。
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醫師張朋暉指出,兒童疝氣在1歲以下嬰兒盛行率可達到5至10%,其中男嬰比女嬰更容易罹患疝氣;1歲以上兒童盛行率約在1%以下,男女比約4:1。大多兒童疝氣是先天因素,主要是腹股溝的「鞘突」未正常關閉,導致腹腔內的組織或器官穿過通道進入鼠蹊部,症狀以腫塊和肚子不適感為主。
小哲採傳統疝氣修補手術,術前先進行全身麻醉,由醫師在腹股溝畫開約2至3公分傷口,在疝氣囊進行分離及高位結紮後縫合。手術時間約半小時,術後服用止痛藥且注意傷口照護,傷口約1個禮拜就能痊癒。張朋暉說明,治療兒童疝氣手術過程簡單安全,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與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若兩邊都有疝氣會建議採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健保有給付但有些項目自費。
小哲媽媽分享,因為小哲沒有明顯症狀,外觀看不太出來,洗澡也沒有注意到,但小哲從2歲開始就容易肚子痛,常常去診所開軟便藥、腸胃藥甚至浣腸藥,明明都順利排便但還是肚子痛,百思不得其解,原來是疝氣引起。
張朋暉提醒,若家長發現孩童下腹部不明凸出物或是陰囊腫脹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他說,多數情況下,兒童疝氣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威脅,但仍需及時治療,以防引發腸子壞死、腹膜炎、敗血病甚至死亡。尤其若腫塊不能輕易推回腹腔,或兒童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建議盡快至泌尿科或小兒外科就醫。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