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義區國父紀念館周邊的建築物,由於受到《國父紀念館周圍特定專用區計畫》限制,專用區內建築物包含屋突在內的總高度不得超過60公尺為原則,導致周邊建築都更時無法將容積率有效使用,降低都更意願;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26日決議,要求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再做分析後,下次會議再審。
國館在1972年竣工落成後,隨即在1978年擬定《國父紀念館周圍特定專用區計畫》,將國父紀念館周圍的計畫道路境界線向外50公尺的距離,或是以街道輪廓為原則,畫入「國父紀念館周圍特定專用區」範圍。
最初在1978年擬定後,區域內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35公尺,雖然在2004年放寬建築物為「包含屋突在內的總高度不得超過60公尺」,但近年民眾陳情建築物老舊有都更需求,卻因高度限制導致容積率無法有效使用,影響建築物都更改建權益,盼能解禁。
雖然目前北市府已檢討刪除原都市計畫建築物高度管制規定,回歸《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及相關法令辦理;但有委員認為,以此案來說,南側仁愛路部分跟西側光復南路部分離國館比較遠,放寬較無意見,但離國館最近的東側逸仙路若一同解禁,恐會對市容造成負面影響。
也有委員指出,國館北側的大巨蛋已蓋好,且北側在特定區範圍外的地區還有95.49公尺航高限制,未來該區域的建築物改建對國館的正面景觀影響有限,但特定範圍外的周邊地區都陸續改建為高樓,如今仍限高60公尺意義不大,同意取消限高。
北市都發局回應,自南向北面對國父紀念館為最佳觀覽視點,因此以南側映池前作為視點,並以保留國父紀念館正立面屋頂二分之一立面完整性的原則進行模擬分析,不過由於北側有大巨蛋以及航高限制95.49公尺,國館正面景觀開闊,因此解除周邊的60公尺限高不會再影響國館立面的完整性。
台北市都委會主委、副市長李四川也直言國館限高是自己被反應最多的問題,他也回憶自己過去興建台北市議會廳舍時,就被限高35公尺內,「所以台北市議會才被蓋成一點氣派都沒有的樣子」。
李四川裁示,雖然多數委員都贊同取消限高60公尺,但國館東側確實確實有遭壓迫感較大的疑慮,請都發局對此再進一步做動態模擬,另外相關細部規畫也一併修正後,下次會議再做決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