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國大陸宣布解除嚴格的「動態清零」,今年迄4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0.27%,雖勝於日圓、韓元貶值0.15%、4.50%,但不如新台幣、新加坡元的升值0.83%、0.91%。人民幣似乎呼應國際間對大陸今年解封後經濟復甦的期待,但是其穩定中透露弱勢,值得關注。

匯率平價理論支持人民幣應當升值,以購買力平價理論(PPP)、利率平價理論(IRP)最早被提出。購PPP簡單的說,就是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應當貶值,相反的,通膨率低的國家貨幣應相對升值。2022年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8.0%,遠高於大陸的2%;2023年前二月美國CPI年增率平均6.2%,大陸僅1.6%。從PPP觀之,人民幣應對美元大幅升值。

經濟差數 支持人民幣強勢

IRP從資金流動觀點,解釋短期國際資金從低利率往高利率國家移動,短期內低利國家貨幣會貶值,但長期下匯市套利交易,經由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匯差折算以後,應待資金在高低利差間套利無利可圖,才可達於均衡。簡言之,長期後高利率國家貨幣貶值、低利率國際貨幣升值。以現時官方政策利率觀察,美國聯邦基金利率4.75~5%,大陸一年期長期貸款利率(LPR)3.65%,長期下人民幣也應該升值才能達到利率平價。

當前實務界運用利差分析預測匯率強弱外,經常會端出「經濟差」來預測匯率,經濟差其實就是經濟成長率的差數,認為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貨幣應體現其國力增長升值,經濟成長率低的貨幣應傾向貶值,或許,當中也蘊藏著對未來可能升降息的消長因素。

2022年美國經濟成長率2.1%低於大陸的3%,今年主要機構預測美國經濟成長率介於0.16~1.0%,大陸則在5.2~6.0%,就「經濟差」觀點也支持人民幣應對美元升值。

為何今年至今人民幣升值,本文卻直指其穩中透弱?今年3月人民銀行行長易剛在兩會(人大、政協會議)中表示,過去五年人民幣匯率波動率約為4%,與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差不多,人民幣兌美元整數「7」不再是心理障礙。同時路透社報導,根據銀行人員、企業高管表示和路透分析的數據顯示,部分大陸公司抱緊出口收到的美元貨款不換匯,另一些公司則因為預期人民幣貶值而轉向避險操作,準備面對人民幣「破7」。大陸內部民心與外界機構預測,似乎南轅北轍!

貿易戰之後 與美元掛鉤仍深

大陸官方至今對人民幣長期穩定引以為傲,更表示過去五年人民幣有三次(2019年9月、2020年5月、2022年10月)貶破7,但很快又拉下來。綜觀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近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約在6.03~7.30之間波動,平均值約6.6,年初以來(至3月16日)在岸人民幣盤中最高、最低價分別是6.6905及6.9771,一半以上的時間(2月10日以後)在6.8以上價位來回震盪,顯示人民幣處在偏弱勢區間交易。

2018年美中開啟貿易戰以來,大陸想拓展人民幣跨境結算,藉以迴避美國可能發動的貨幣戰爭。然而,檢視過去一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與美元指數相關係數竟高達0.805。另外,分段檢視2008至2018年、2018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與美元指數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035、0.589。人民幣不僅未見與美元走勢脫鉤,反而掛鉤得更嚴重,意思是貿易戰後,人民幣與其他非美貨幣走勢可能沒有太大不同,匯率強弱沒有自己,一樣同受美元走勢所牽制。

或有人認為,大陸今年前二月出口、進口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衰退6.8%、10.2%,為了刺激出口提振景氣,人民幣不宜過度升值。鑒於短期,大陸官方已經多次宣示以提振內需、鼓勵消費,來抵禦今年極不確定的國際外貿環境。展望長期,美中各成集團、主導產業鏈斷鏈,大陸勢必由2018年前偏「出口導向」轉為「進口替代」,人民幣貶值或趨向弱勢的戰略價值或已經大不如前。

今年下半年美國如果陷入衰退、聯準會停止升息,佐以大陸景氣復甦更加明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可大膽升至6.8以下,甚至6.6以下的強勢區間。展望未來,大陸若要展現自信,不應訴求破7後可以快速拉回,而應積極傳達「人民幣兌美元整數6不再是心理障礙」、人民幣隨時可準備升值破6,不是嗎?

#利率 #大陸 #升值 #匯率 #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