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近掀起一股「罰款經濟」,出現多起民眾店家因小事遭到政府重罰,引發大陸網友批評高負債的地方政府為創造稅收而胡亂罰款。分析人士表示,這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最大,但真能榨出多少油水令人懷疑,反會影響到潛在投資者意願,長期而言對地方經濟有害,且擾民作法也徒增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對抗程度。
據中國《財經》雜誌產業研究中心的數據,僅廣西在2022年就收取了130億元(人民幣,下同)罰款,相當一年稅金收入約14%,明顯高於2021年9%。《彭博》6月12日也報導,面對債台高築的大陸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大開各種奇怪的罰單,以增加收入。
根據VOA美國之音報導,上海近來多家餐廳因在涼皮等熟食上放了冷食黃瓜絲而被罰款,其中有一家叫做米帆餐飲因此被重罰5000元、沒收違法所得119元,理由是「未取得冷食類食品製售許可」。消息一出在微博引起激勵反批,也有網友嘲諷,「涼皮和黃瓜絲過了半輩子,最後被罰了,原因就是沒領證,非法同居。」
其他地方罰款也是花招百出。今年5月,河南大貨車司機就因為貨車超重被罰多次,有人過去兩年就收到27.5萬元的罰單,認為明明在出發前都沒有超重,半路被攔下檢驗過磅卻超重吃下罰單。去年山西省也有一家雜貨店因為賣了2.5公斤不合格芹菜被重罰6.6萬。
住在武漢、從事媒體行業的的國祥(化名)說,對於政府的荒謬罰款感到十分反感,認為大陸財政困難是政府低效和浪費所造成,政府需要做的是削減財政開支,而不是在普通民眾身上繼續加大壓榨力道。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認為,地方政府胡亂開罰,傷害最大的是中小微型企業,也會對潛在的投資者帶來阻礙,意識到隨時可能被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目收錢,長期而言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反而有害。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