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科會報告指出,台灣年均溫在過去100年上升約1.6度、且速度不斷增快,少雨年發生次數、暴雨強度與頻率均呈現增加趨勢,為因應氣候變遷,社會需要「調適」,今天召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北部公聽會,多個機關均提到要用新建工程調適,有學者認為,調適與減緩應同步並行,調適作為不應增加碳排,應以「自然為本」。
環保署與各部會攜手研擬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草案,針對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利用、海岸及海洋、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與能力建構等8領域,推出125個行動計畫。
「相較減少排放,調適的重視度低了許多」,立委洪申翰表示,但目前各部會的行動計畫尺度都十分大之外,更往往是把現行的東西拿上來,如果尺度無法有更細緻的規劃,就會與現實有距離,建議環保署應協助各部會進行尺度分析並協助不同部會的問題解決。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提及,許多部門均提及開發許多軟體及手冊,但有思考到如移工、高齡者等資訊可近性嗎?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則說,大家都提到能力建構很重要,但各部門應說明要如何執行能力建構。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名譽教授游保杉則呼籲,不要一開始就用工程的方式解決問題,先以非工程解決問題,不行的話再考慮用工程的方式解決;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則說,所謂的「韌性」不是不斷滿足民眾及產業需求,而是要讓他們知道有缺水及淹水的可能性,「大有為的政府不會增加韌性」,且許多單位都提到要用工程調適,但調適是否可能會造成更多碳排?這也是為何要談自然為本的解方。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