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昨日宣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最新進展,並表示將依據有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今天發布「答記者問」證實,大陸商務初步部認定,民進黨當局單方面限制大量大陸產品輸入,違反世貿組織(WTO)和ECFA的精神,陸方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李月表示,大陸著眼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經濟融合的大方向不會變。
對於台灣各界憂心,中國大陸愈來愈強調經貿的公平對等,當初在ECFA協議中的讓利會逐步取消,不想再繼續吃悶虧,甚至針對民進黨政府的「倚外謀獨」行徑,可能會以無預警中斷ECFA作為制裁手段,李月認為不太可能,「其實簽署ECFA經歷了艱辛的談判協商過程,我個人判斷,大陸不會輕易改變很不容易得到的結果。推動兩岸經濟融合還是大陸努力的方向。」
「大陸的出發點不僅是著眼於當下,更著眼於兩岸的未來」,李月指出,「因為兩岸統一之後,雙方還是要有融合的基礎,所以現在大陸抓經濟、一手抓文化,要完全中斷兩岸在ECFA的經濟合作,基本上是不會的。但是大陸商務部確實也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因為民進黨政府設置壁壘的行為是真實存在的,至於最後的調查結果,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大陸有輿論認為,當初簽訂ECFA協議對台讓利,結果讓大陸企業吃虧,是不平等條約。李月認為,「大陸企業沒有受到損害,其實兩岸企業是深度融合的上下游產業鏈的關係,「我買你的原材料,加工之後再賣給別人,產業鏈都是很細化的,只有互相融合,才能達到兩岸雙贏的結果。」
從經濟學上來看,有人說兩岸有些產業可能由原來完全的互補,已慢慢發展到競合,李月不這麼認為。她觀察,「實際上我們看到大陸市場是很大的,其實把這塊蛋糕做大,完全還沒到飽和的程度。畢竟有些台灣產業還是發展得很好,把市場蛋糕越做越大,兩岸企業都會受益。」
李月認為,兩岸大多數產業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競爭關係,例如台灣的精密機械製造、電腦、半導體的設計研發都優於中國大陸,大陸還處於發展階段,完全沒到搶占市場的程度,兩岸可以合作的產業領域還是很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