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交通部表示將把美方航空公司在中美間的航班數量增加一倍,從現有的每周12班逐漸提升至24班之後,日前美國最大的3家航空公司-美國航空、美國聯合航空和美國達美航空紛紛拿出了具體計畫。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國友今天(21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增加航班數量,美方還需做更多。
文章稱,中美相隔太平洋,坐飛機是兩國民眾雙向交流的主要交通途徑。在很大程度上,航班數量直接決定了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的基數。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期間及疫情基本結束後,中美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一直受阻,重要原因之一是兩國間航班數量大幅減少。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中美間往返航班數量每周約為300班,基本與兩國民眾的探親、商務、旅遊和教育等需求相匹配。而目前每周12班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這些正常需求。據統計,由於航班原因,與疫情前相比,中美民眾雙向交往規模從每年逾600萬人次下降至不到40萬人次,減少幅度超過90%。
文章稱,中美兩國間航班增加,雖然數量離兩國社會正常需求仍有較大差距,但這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增加航班後,兩國民間交往將會相應增加。這有助於推動解決兩國民眾的認知赤字,對於美方所主張的所謂建設「護欄」,也有著積極影響-沒有民間交往的堅實基礎,美國政治精英希望著力與中國大陸構建的「政治護欄」就缺乏長期的穩定性。中美之間近年來出現的不少片面甚至錯誤認知,很大程度上源於兩國民眾相互交流的缺失。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持續衝擊下,兩國民間交往受阻嚴重。有限的航班數量、冗長的航線設計以及高昂的旅行費用,是造成中美民間各階層交流嚴重受阻的客觀原因。
文章稱,兩個超大型社會之間在實體層面的聯繫突然基本斷裂了,中美民間只能主要從各自的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和社交媒體中遠遠觀察。不可否認,大量的自媒體和社交媒體信息是片面甚至虛假的,但在缺少當面瞭解、親自確認的情況下,這些信息容易被廣泛傳播並成為「默認事實」。
文章稱,之前美國一些民調結果顯示,近幾年美國民眾對華不友好程度快速增加,恐怕與美國民間訪華數量急劇減少高度相關。如果任由這些錯誤認知泛濫,將會制約美國政府制定真正更為符合自身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的對華政策。即便是對中美兩國政治、經濟精英而言,對對方的客觀、準確判斷,也有賴於直接的一手信息,實地調研是不可或缺的途徑。相信隨著中美之間航班數量增加,中美民間交往不僅能夠逐漸恢復,商業合作和智庫交流也能相對正常進行。
文章稱,對美國而言,增加航班數量不僅僅有助於減少對華認知赤字、避免可能的戰略誤判,其實還有助於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新冠疫情之前,美國每年對華在服務業領域都有數百億美元的順差。其中的大量順差來源於中國大陸民眾赴美旅遊及教育這兩大行業。而旅遊受航班影響特別大,因為航班少、機票貴,很多中國大陸人現在不去美國旅遊,這導致美國對華在旅遊領域的順差減少。
文章稱,客觀說,美方決定增加往返中國大陸的航班對中美關係是一個好消息。這也表明,只要減少政治操弄,從專業性出發,美國政府是能夠解決關乎兩國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些事情的。如果把減少航班看成是某種形式的「脫鈎」,把增加航班看成是某種意義上對「脫鈎」的政策校正,這就充分說明美方再次認識到,一味「脫鉤」是不可行的,缺乏基本的實施基礎,加強兩國民間往來是現實需要。中美各領域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是雙邊關係的既定事實,誰也抹殺不了。美國不能採取泛安全化的立場、用「脫鉤」的方式思考中美關係。
文章稱,中美關係不僅僅是國家間關係,也是人民間關係。美國政府給中美關係製造隔閡與障礙,真真切切地損害了兩國人民利益,將背負巨大的道義責任。還是以航班為例,每一個航班都會關乎親情和友情,關乎兩大社會間的交往和交流。美國政府的遏華政策,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社會聯繫和商業需求造成重大干擾。
文章稱,中美關係異常複雜,如何處理會產生歷史後果,但「脫鉤」絕不是唯一、更不是正確選項。美國政府和政治精英應該與中方進一步相向而行,多在道義上得分,而不是減分,多為兩國人民利益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增加航班數量僅僅是一個好的開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