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保署新竹分署選定苗栗縣後龍鎮過港段保安林地,做為傳統埤塘復育基地,利用公私合力以傳統手作恢復舊時埤塘生態,並以竹稈製作供大田鱉產卵的棲枝,打造大田鱉適切的居所及產房,日前傳出喜訊,發現大田鱉已在棲枝上產下卵塊,並已孵化,顯示當地生態回復狀態相當良好。
林保署新竹分署月前開始在苗栗縣後龍鎮過港段保安林地,結合公私民間團隊夥伴,復育傳統埤塘棲地,以傳統手作來整理埤塘周邊截水溝與水路,以及埤底土壤晶化,透過塘底及邊坡保固等方法,讓埤塘具有保水能力,並以竹稈製作供大田鱉產卵的棲枝,打造大田鱉適切的居所及產房,能讓大田鱉回到自然的環境棲地。
經過3週的監測觀察,9月14日傳出好消息,新竹分署人員在其中1個棲枝上發現大田鱉的卵塊,卵的數量多達上百顆,當日同時看到大公田鱉從水中爬上棲枝,將身體上的水敷在卵塊上以保濕保護卵塊,2天後,小田鱉已順利孵化並滑落入水中,完成世代交替。
新竹分署指出,大田鱉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昆蟲,在農田及濕地昆蟲中屬於食物鏈頂端物種,牠的存在象徵一個穩定健全的生態系,由於其對環境敏感,只能在無毒、乾淨的水域生存,一旦使用農藥、化肥,幾乎就找不到大田鱉的蹤跡。
新竹分署強調,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過去居民開墾利用的人文背景,交雜出在地特有的埤塘里山地景,然而因為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埤塘的利用逐漸式微、外來種入侵、農藥污染甚至珍稀物種的盜獵,使淺山埤塘的自然資源逐一劣化消失。
此次眾人協力完成643地號埤塘的棲地營造,達成改善埤塘陸化和外來種入侵等課題,並提升自然環境棲地品質,讓具有環境指標性的大田鱉回來了,是好的開始,也建立大家的信心,亦期累積此次埤塘棲地營造經驗擴大至好望角地區的每口埤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