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非洲擁有豐富的鋰、稀土、鈷、鎢等關鍵礦產資源,這些礦物不僅是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的核心原料,也對電動車、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乃至軍工體系至關重要。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關鍵礦產市場的主導者,不僅國內儲量雄厚,在海外也有著大規模的礦業投資。
英國廣播公司(BBC)11月10日指出,這令美國感到不安,促使其加快腳步,尋求擴大獲取關鍵礦產的渠道,其中非洲被視為關鍵一環。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國非洲研究計劃」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在非直接投資額達到78億美元,超過中國的40億美元,這是自2012年以來美國在非洲的投資首次超過中國。
主導這一波投資的是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這是一家成立於2019年川普第一屆政府時期的政府機構。在其網站上,該機構毫不避諱地寫道,它的成立是為了「對抗中國在戰略地區的存在」。
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的資金已進入非洲礦業。去年,盧安達礦業公司Trinity Metals獲得了這家機構390萬美元的撥款,用於開發錫、鉭和鎢礦。
Trinity Metals董事長肖恩·麥考密克(Shawn McCormick)稱,「美國政府非常支持我們,希望將供應鏈直接延伸至美國」。如今,該公司已將盧旺達鎢運往美國賓州的加工廠,並已達成協議,正計劃把盧安達錫也送至美國的一家冶煉廠。
麥考密克對BBC否認此舉受到了美國政府資金的影響,堅稱「美國沒有指示公司首席執行官和高管『把鎢運到美國』」,而是基於商業考量做出的決定。Trinity Metals公司5%的股份由盧旺達政府持有,愛爾蘭礦業投資公司TechMet也是其股東之一。
不過,非洲內部已有人對美國投資感到警覺。納米比亞經濟學家、納米比亞第一國民銀行前高管賽波·哈伊漢博(Sepo Haihambo)提醒,非洲國家在與美國實體談判時必須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應指望得到任何好處。
「指望美國人站出來談判並提出有利於非洲的條款是不現實的,」她說,「因此,非洲需要為這些接觸做好充分準備,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
哈伊漢博認為,非洲應擺脫「礦產換現金」的老路,探索生產分成、合資模式、本地股權參與等更公平的框架,考慮積累資金建立主權財富基金,來反哺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發展。
同時,她呼籲,應在非洲本地進行更多礦產加工,而不是簡單地將礦石出口到海外,這樣非洲才能真正掌握價值鏈。
美國資源公司旗下子公司ReElement Africa正在南非建設一家關鍵礦產冶煉廠。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本·金凱德(Ben Kincaid)說,「我們與非洲國家合作,將加工設施建在礦區旁,不僅能創造更高價值,還能提升工人技能、帶動區域經濟,並為進一步工業化奠定基礎」。
然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經濟學家李·布蘭施泰特(Lee Branstetter)教授表示,美國在非洲戰略上已「錯失了良機」。他指出,川普時期對非洲國家實施的貿易關稅,削弱了當地對美國的好感。
非洲知名民調機構「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的最新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35個非洲大陸國家中,2/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影響力「比較正面」或「非常正面」。
「在多輪調查中,中國的排名始終高於美國。」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中國力量」(China Power)項目上月發文分析稱,川普政府的多項政策讓非洲公眾對美國心生反感,塑造了反美情緒。川普第一任期內,多個非洲國家的大使職位長期空缺,美國在該地區幾乎沒有高層外交代表。同時,其政府實施的「旅行禁令」阻止了多個非洲國家公民赴美。
這種情況在川普第二任期內進一步惡化。今年6月,美國推出了「旅行禁令2.0」,主要針對非洲國家。8月,美國又宣佈對部分非洲國家訪美遊客和商務人士徵收高達1.5萬美元的簽證保證金。此外,針對海外高技能人才的H-1B簽證申請費也被提高至10萬美元,這些做法進一步損害了美國在非洲精英階層中的形象。
更令非洲國家失望的是,美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的一項針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貿易優惠政策《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已於2025年9月30日到期,儘管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呼籲川普政府予以延長,但該法案至今仍未獲續簽。
與美國不同,文章指出,中國不僅是大多數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還積極參與建設關鍵基礎設施——從港口、高速公路到議會大廈,中國建築公司是非洲工程領域的主力軍。因此,「除非華盛頓改變對非政策,將具體項目置於開採交易和象徵性姿態之上,否則美國不會對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構成太大挑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