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業鐵路係日治時期為開採森林資源而鋪設的產業鐵道,沿途林相豐富,鐵道本身極具特色,是臺灣寶貴的文化資產,沿線特色車站各有風貌,吸引旅人造訪。為提升林鐵服務品質,林鐵及文資處以美學導入設計,近2年積極整建竹崎、奮起湖及神木車站等沿線場站,展現細膩的友善服務及林鐵之美,為老車站重新注入新生命。
竹崎車站原材料 原工法修復
竹崎車站於1954年興建完成,為林業鐵路登山起點,典型日式時代木造車站,主體以阿里山檜木為木構架,室內使用台灣傳統建築工法「編竹夾泥牆」構法,富含建築特色,具縣定古蹟身分及鐵道文化特殊價值。隨時間演進,車站本體地基沉陷,屋架受蟲蛀損壞,經林鐵及文資處全面檢視,以原材料、原工法修復,百年老靈魂注入新思維。
整修後的竹崎車站及周邊場域,於加煤台原址重設觀景平台外,站區內巧妙搭配地景位置,利用國產竹材特性,將「共生」、「竹軒.天井」竹構作品融入竹崎車站。2022年底更延伸林鐵竹構建築新佈局,增加1座「竹。之境」,代表林鐵象徵符號「之」,闡述了阿里山林鐵極具特色的之字形鐵路與折返式車站路徑,再現曾經的歷史紋理。
減法設計 奮起湖車站反璞歸真
奮起湖車站海拔高1,403公尺,周邊區域在自然、人文與鐵道文化交融下,呈現別具特色的山城景緻,是嘉義山區熱門景點之一,林鐵及文資處為優化車站周邊景觀,採減量設計,移除過往不同時代添加的人工設施,重新梳理周邊景觀,將車站與月台裝飾物移除,整體塗料選用在自然環境中最不突兀的抿石子灰為主調,讓自然山景成為場域主角。
配合奮起湖車站立地環境條件,除種植原生種小苗,林鐵及文資處在車站護坡處進行土壤改良,以最自然野放方式,讓土壤中的種子自行生長出屬於奮起湖區域的原生種植栽,恢復最自然的山林樣貌,讓車站景觀舒適地回歸自然群山之中。
神木車站全新升級 友善服務更加成
早期神木車站為島式月台,遊客從候車亭處邊上下車,後因火車運量與載客數增加,遂在第二股線鋪設木棧道與增置下車月台,讓上下車遊客分流,2022年整建後的神木車站,已拆除原第二股線鋪設的臨時木棧道與下車月台,恢復原有站內雙股線,讓列車可在神木車站交會,縮減列車等候閉塞解除的時間,為2023年全線通車預作準備。
為保護珍貴的紅檜生長,典雅木構的神木車站採取生態檢核縮小與迴避措施,透過邊坡維護,將舊月台向外延展,整建為3倍面積,可依乘客量彈性調整候車空間,順應地形的月台也兼具觀景功能,可近觀神怡流瀑,更是遠眺塔山最佳地點,另月台上方加設遮雨棚,並將月台升高至車廂出入口高度、增設無障礙坡道等,感受林鐵細膩的友善服務。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廣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