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與山上的菇類不要亂採,花蓮縣衛生局17日接獲醫院通報,有6人疑似烹煮食用高寮大橋旁野生的菇類後,陸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衛生局派員查訪,確認吃下的是「綠褶菇」,所幸6人盡速就醫,已脫離險境。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梅雨季節來臨,高溫潮濕天氣,提供菇菌極佳生長環境,林間、田埂邊和草原上會長出不知名野菇。台灣每年都會發生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造成中毒案例。
他說,「綠褶菇」屬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並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誤食後約1至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由於綠褶菇常被誤認為美味無毒的雞肉絲菇,時而傳出民眾誤食中毒,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還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衛生局說明,綠褶菇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
衛生局表示,通常1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因此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也呼籲山間林地野菇,應秉持「不採不食」的觀念,如果誤食野外毒菇產生身體不適,民眾應盡可能收集可疑的毒菇檢體,提供醫師或專家作為專業判定的依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