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隻革龜於今年7月4日在屏東萬里桐擱淺革龜經救傷收容於7月5日死亡,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13)日表示,海保救援網團隊解剖後發現腸道內有2條總長達425公分的魚線,推測是壞死性腸炎造成急性敗血症,導致消化道病變,多日無法進食而虛弱死亡。
海保署說明,這隻革龜背甲曲線長115.5公分、體重130公斤,經解剖從性腺判斷為未成熟的公革龜。解剖時發現從食道到胃都未發現任何食物,但消化道有不正常扭曲現象,經X光照射,發現在接近消化道末端有金屬物質。
革龜體內有一魚線由胃至大腸貫穿腸道,經量測魚線有兩段,共計425公分,魚線已存在龜體內一段時間,隨著腸胃蠕動而嵌入腸道黏膜面,導致腸道黏膜面潮紅出血和水腫,無法進行消化吸收功能,長期未進食,體內多處脂肪漿液性萎縮。
海保署提醒,漁民作業或民眾進行垂釣活動時,應將魚線收妥不隨意丟棄,廢棄魚線可能因附著生物,容易導致海龜誤食,對海龜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且當海龜死亡屍體腐敗後,魚線仍然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傷害。
革龜是分布最廣的海龜,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海域都有革龜的蹤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