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后里三分之一水稻產自大甲溪北岸高灘地,因灌溉系統未盡完善,農民時常無水可灌溉,枯水期缺水嚴重。立委楊瓊瓔服務處31日舉行「后里區牛稠坑溝引水路第3期改善工程」會勘,將耗資2億元施作約6公里的灌溉水路,改善長年旱期灌溉水源不足問題,帶動當地農產經濟發展。
后里區長賴同一說,大甲溪北岸多為高灘地承租戶,早期農民墾荒、開路、挖土溝引水、建造堤防,如今有肥沃土壤耕地,但因土溝滲漏嚴重,加上位於灌排的尾端,旱季蒸發所剩無幾。農民長期反應灌溉系統未盡完善,造成取水困難,常無水可灌溉,尤其枯水期更加嚴峻,亟需改善。
水利局專委廖健堯說,大甲溪北岸高灘地未納入農田水利署灌區,早年由農民自行開墾引水灌溉,近年氣候變遷及乾旱加劇,灌溉用水不足影響耕作。一、二期完工後,提供穩定灌溉水源,持續第三期工程,包括牛稠坑溝新廣大橋上游、四塊厝橫堤旁、磁瑤堤防旁農田灌溉引水路設施系統強化工程等,總經費1.4億元。
立委楊瓊瓔服務處執行長洪柳益表示,一、二期工程改建約2.5公里水路,受惠農地面積約130公頃。第三期工程1.4億元獲農水署核定全額補助,受惠農地面積350公頃,預計2至3年後完工。市議員陳本添說,大甲溪北高灘地不只生產后里1/3水稻,另種植茂谷柑及榴槤,一、二期工程完工後,可提供穩定灌溉水源,農民不必再憂心無水可用。
農業部農水署組長孫維廷表示,農水署於109年成立後,觀測到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衝擊,為擴大灌區及服務農民,於經費上全力支持非灌區的水路延伸及改善工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