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於1970年的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在南法城市亞爾(Arles)登場,該地不僅是畫家梵谷作畫的靈感泉源所在,也有許多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羅馬遺跡,如今成為國際最重要也最早的攝影節之一;今年我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又稱巴文中心)再度和法國Manuel Rivera-Ortiz(MRO)基金會合作,邀請旅法獨立策展人張弘瑜與基金會總策展人Florent Basiletti共同策展,推出《聚焦臺灣-異植・共生》(Focus Taiwan –Osmosis)平行展,展出吳權倫、郭哲希、許震唐三位不同世代藝術家作品。
策展人張弘瑜表示,呼應今年度攝影節官方關注生態與環境變遷議題,MRO基金會以GROW UP(暫譯《滋長》)為主題,透過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性開啟對話,邀請20餘位各國藝術家展出,希望以不同地區的生活與文化觀點,探究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她在去年返台時特地到處看展,並與藝術家接觸訪談,最後選定郭哲希《殖民地之杉》、許震唐《二忘菸水》、吳權倫《接替器》三組作品參展,希望能讓世界看見台灣藝術家研究踏查的精神。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Colonial pine)是植物政治學,探討植物品種及種植方式之於城市治理者的政治意涵,日治時期引進原生於澳洲的南洋杉來台,種植在許多公家機關、軍營、政治銅像周遭地區,作為其南進基地與權力象徵,此一作法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也一直延續,前省議會、台北中正紀念堂內都有一大片南洋杉,在不同政權時期都可見到外來物種在台灣的權力角色,郭哲希在此次作品展出上也考慮場地與內容屬性的配合,以凸顯空間景觀與作品意義上的延伸。
故鄉在濁水溪出海口台西村的許震唐,長時間記錄這條溪流與當代社會關係,也參與維護鄉土環境的社會運動,透過影像,他試圖找尋台灣河流、生活環境與土地真正遭受的影響;參展作品《二忘菸水》以濁水溪百年來孕育農業多樣性式微為背景,記錄政府結束菸葉契作制度最後一批製菸過程,反映在世界貿易與產業政策因素下,濁水溪流域中諸多農作面臨衰落或黯然退場的命運;許震唐認為,攝影本質即是時間創作,作品與思考須經過時間的淬煉和沈澱,希望這些作品引發對國際貿易與全球化的反思。
吳權倫《接替器》則從在家遛狗過程,發現庶民居家及工廠前再利用工業容器的盆栽,這種栽種容器融合地方性格,也是都市中常見保持人與自然連結的方式,彷彿人類文明與植物取得某種平衡與和解,他抱著輕鬆幽默態度面對自然與文明衝突議題,歸納此惜物美德及錯用美學,藉美學轉化再拍成照片,將攝影作品採熱轉印在鋁板輸出裝置,展示空間充分結合亞爾城市展場的特性,安排在跨戶外、中庭、天井等場所,以凸顯展場多樣化的用心;基於其作品特性,吳權倫獲MRO基金會邀請提前至亞爾駐村,發展更多當地類似植物容器物件的創作。
另外,臺灣旅荷藝術家羅晟文受荷蘭FOTODOK紀實攝影空間邀請,結合攝影、錄像、珠寶成為大規模尋寶遊戲《Watch out》參與攝影節會內展,他以亞爾近郊卡馬格濕地保護區(Camargue)遭高速車輛路殺的動物為題材,建立資料庫及記錄周遭地景,同時與臺灣珠寶設計師楊景惠合作,以死亡動物輪廓設計珠寶並放回路殺發生地點,誘使觀眾得以地景攝影、錄像為尋寶線索,實際走訪濕地。
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影像是保存社會集體記憶及記錄社會與藝術史脈絡的重要資產,本次藉攝影展大會對於生態的關注,臺灣藝術家分別以政治權力、環境規劃及社會變遷等多方角度切入,運用藝術為媒介展現對於生態這門國際議題的重視與刻劃,同時呈現臺灣多元且豐富的創作能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