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災害防救功能,我國訂有「災害防救法」,但並未納入「高溫」,「相較地震而言,全世界因為高溫更多人死亡」,有學者表示,高溫傷害像是溫水煮青蛙,若要防止災害除了不應只有後端的多喝水、補充電解質,更應從前端的國土規劃、都市設計來做,且更要用「全災害」概念來看,而不是由單一部會來處理。
近日高溫頻傳,天氣風險公司經理李知航說,以過去30年資料來看,台北、台中及台南年均溫提高約1.5度,以大於36度的高溫日數來看,台北2020年達60天,以TCCIP(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資料長期趨勢更會越來越熱,無論是達成巴黎公約情境與否,溫度皆會上升。
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表示,高溫熱浪死亡族群多為勞動者或特殊需求民眾,而如台灣等島國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更大,不應只是從末端的多喝水防止,應從前端的都市規劃、都市設計做起,如留出風廊、綠地等,除此之外,更要用「全災害概念」來看待,而不只是由單一部會來處理,目前高溫已為災害等級、未來會走到耗竭,希望不要走到滅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