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當地生產半導體的品質,降低對亞洲國家的依賴,歐盟推出430億歐元(約新台幣1.43兆)的晶片法案,希望能夠提升製造、研發及生產的能力,然而有專家認為,歐洲晶片法案遇到的問題與美國相似,關鍵是有多少供應鏈上的廠商願意轉移歐洲,且能否克服高額成本的問題。
路透社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半導體供應中斷,傷害手機、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晶片荒危機讓西方各國開始重視半導體生產,爭相提高對本土晶片產業鏈的投資,企圖降低對亞洲製造商的依賴,以避免未來的斷鏈危機。
原先歐盟晶片法案打算以補助先進半導體為主,但經過磋商後決定擴大補助範圍,包括較舊的技術與設備,幾乎涵蓋整個供應鏈,展現歐盟將半導體視為戰略物資的企圖心。
報導提到,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大陸與技術專家Paul Triolo表示,歐盟恐怕難以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歐盟與美國的狀況相似,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有多少供應鏈願意轉移至歐洲,又能否克服高額成本。」
除此之外,歐盟本身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 Christopher Cytera分析指出,美國的預算只要透過國會就能決定,但歐盟的預算需要所有27個會員國都點頭,複雜的程序是一項挑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