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和台灣大學研究近期登上國際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該研究招募86名台北市上班族,發現環境溫度、相對濕度以及空氣汙染物PM2.5,都會影響心臟血管健康。研究團隊提醒,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且環境濕度高,無論是高溫的夏天或低溫的冬天,都需特別留意心血管風險。
為了解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帶來的影響。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和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共同進行研究,招募台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實驗。
該研究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血壓約下降0.6 mmHg,反之若環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加。環境濕度也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因素,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1%,血壓會降低約0.5 mmHg,心率增加0.92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
研究結果也顯示,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每增加1 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0.45 mmHg,因此PM2.5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蘇大成引述數據指出,台北市2022年和2013年相比,平均溫度和相對濕度皆有上升。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台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全世界有50億人口住在熱帶或亞熱帶國家,該如何面對濕熱氣候,需要密切注意。
曹崇銘指出,根據研究數據,相對濕度大於70%,心臟血管負擔就會加重,但每個人對於溫濕度的調控能力不同,有的人容易出汗或喝水量大,在濕熱環境下體溫調節順暢;因此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何種溫度和濕度最舒服。
蘇大成建議,夏天室內溫度可維持在23到28℃,冬天最好不要低於18℃;相對濕度太高,身體的汗流不出去,無法散熱,就會感覺特別悶熱不適,建議可使用冷暖氣或空氣清淨機幫助調控濕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