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鳳梨於4月進入盛產季,然而今年1-3月天氣偏涼,除了品質不如預期,加上有農友因去年鳳梨價格好使得今年提早催花,各大產區採收期因而相撞,導致量多價跌,甚至有農民不敷成本而棄收。農糧署今(6)日表示,對於這樣的「反面教材」表示遺憾,下半年會和農民再積極宣導。

農糧署今日舉辦「鳳梨產銷精進記者會」,針對今年高屏至雲嘉產區採收撞期,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去年風調雨順鳳梨植株生長良好,加上去年2、3月價格好,使得農友今年提早催花致採收期集中2-4月,但今年早春偏寒,2月底前採收鳳梨品質仍不穩定,然而4月上旬高屏已採收5成,嘉南產區2-3成,達到今年產量高峰。

媒體問到,既然2月外銷就開始,現在鳳梨品質還不穩定,是否規劃延後採收時間來配合產季?胡忠一指出,鳳梨露天栽培本來就有上中下級品,最好的是拿來出口,中級品則國內行銷,下級則用於加工等,品質不穩定並不是全部,也不是都不能賣,「自己3月在東京食品展吃的台灣鳳梨都很甜」。

至於政府能否建議農民適當的催花採收時間點,以避免未來採收期再相撞?胡忠一說,鳳梨整年都有,最大量產的採收期在每年3-5月,去年農友看到價格好所以今年提早催花,今年1月產量就已經接近3萬公頃,是平常的3倍,其實輔導過程都有一再提醒,這次會發生還是比較遺憾的地方,「但我們是民主國家啦,對於這樣的反面、失敗的教材還是會盡力宣導」。

#鳳梨 #催花 #採收 #品質 #採收期